2012/10/29

關於效率

有朋友寫了有關效率的文章,看到後有些想法就簡單的寫下來。

工作的效率問題 以及 關於真正的效率
我想專心是首要的條件,有兩個層面

外在的是不受干擾的環境:
包含實質上的不受干擾(電話鈴聲、web上跳出的訊息通知等等)以及不受干擾的工作安排方式(一個時間只安排一件事情,避免平行工作)。


內在的全心的投入:
包含先處理完會讓自己煩心的事物以及讓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

當然心流的狀態並不是那麼容易進入,不過那是可以練習的。
最近又重新看起速讀的書籍,速讀中有個技巧就是讓自己快速的進入「專心」的狀態,讓精神專心集中在要看的文字上,而將其他感官的訊號弱化。這東西也有點像看電影,人們看電影的印象之所以較看電視或其他媒體來的深刻,除了電影編、導、演本身的功力之外,看的場所也是一大幫助。在短時間、封閉空間、隔絕除了主題之外的音效及光線,這些都是弱化視聽上與電影無關的資訊的方法,自然對電影的內容記憶較為鮮明。

同樣的,在工作時也是一樣,如果能排除內外在的干擾,並讓心智(大腦)快速的進入「心流」的狀態,那效率自然可以提升到一個地步,至少本來用來處理多於雜訊的腦細胞運算效能可以轉移過來協助工作的處理。


不過就算能熟練的駕馭自己的腦袋進入心流的狀態,那充其量是「速率」變快了,但速率不等於效率。真正的效率是在另一個層面,就是到達你的目標,也就是做正確的事情。

回頭講文中提到爬對山這件事,我稍有一點不同的看法。

效率最好的當然是第一次就挑對山、爬上你真正想去的那座山,這個沒有什麼爭議。但是效率次好呢?是慢慢找出你真正想爬的山,避免浪費時間在爬錯山嗎?

在目前的歷程中分析下來,在很多時候,你不爬上某座錯誤的山,你是無法發現你真正想爬的那座山的。站在平地上,你是很難看出來那座山真的比較高的,不爬上山頂,你又怎麼知道哪座山的風景是你想要的?所以與其慢慢去找想爬哪座山,我會覺得,不如快快找座差不多的山爬上去,上去之後眼界開了,至少下次挑山會準一點。當然仔細挑好山再爬也不壞,最怕的只是你大多數時間都在挑山,最後花在爬山的時間反而很少,那才是真的糟糕的事。

入行第三年時,在系統設計上與同事起了爭執,雙方的理念完全相反、各執一詞。當時的主管也無法從設計文件下做出判斷,結果這一爭辯就將近一個月。某天我突然醒悟,繼續爭下去就像不停在辯論該帶團上哪座山,但偏偏這兩個導遊都沒上過這兩座山,那何不就先挑一座上山去看看?所以當下我就放棄自己的提案,表明支持對方的作法,並全力給予支援,不到3個月的時間,試作版出來了,證實這套系統無法順利運行及維護,只好放棄改採我原先設計的系統。在這過程中也發現我設計的系統存在著類似的問題,進而進行修正,最後才把系統真正完成。如果當時一直爭論下去,不知何時何日才要開始爬山?偏偏這兩座山其實都不是我們最後真正的目標,只是在爬上去之前彼此都渾然不覺罷了!

人生的選擇亦然。人生大多時候必須在資訊不完全的狀態下進行選擇,就像你看不到雲層之後哪座山比較高,也不知道哪座山上的風景才是你真正會喜歡的,與其在平地上慢慢挑選,我會覺得先上座山開視野吧!運氣好,就是這座了,運氣不好至少你也確定了不是這座,而且開了視野下座山會挑的更準確!

拉哩拉雜講了這麼多,真正是要講什麼呢?(啥?趕快找座山上去還不是想講的啊?)以物理的方式來解釋。AB距離30公里,目標為到達B。從A出發到達B花了1小時,那計算出來的速率是30公里/小時,速度也是30公里/小時。但從A出發經過B卻再回到A花了1小時計算出來的速率是60公里/小時,足足是前者的2倍,但是速度卻是0!但這個60公里/小時的過程真的就沒有意義嗎?

我真正想說的是,爬山的速度還是很重要的!!

絕大多數的人運氣沒有那麼好,第一次就能挑對山,所以他得先上一座錯誤的山(也可能是很多座),然後再去找下一座正確的山,這時候爬山的速率就很重要了!爬快點的,可以有多幾次試誤的機會,你說這重不重要?再者,如果你有用心爬,即便是錯誤的山,也依然會帶給你相關的經驗,能幫助你下次挑對山、爬更快!

所以,總結

1.效率最好是一次就爬對山!但是這個機率不高...
2.與其一直躊躇在挑山,趕快挑個不會差太遠的上去吧!
3.基於1.,爬的快不快還是很重要的!

PS.參照速率的定義所寫,不知道是名詞有改,還是我自小就記錯,似乎把速率跟速度的定義搞反了。不過道理跟內容是清楚的,只是得習慣一下反過來的名詞就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